世界四大体育品牌(世界十大名牌鞋排名榜)

国潮涌动:体育国货能否进入千亿时代?

双十一混战已经打响,运动鞋服成为每年最重要的战场之一。近日,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发布预售记录,耐克、安踏、李宁、阿迪达斯等运动鞋服品牌激战正酣。在榜单前20名的品牌中,不乏安踏、李宁、特步、361度、红星鸿星尔克、匹克等国产品牌。专业跑步等专业运动装备在各大电商平台销售火爆,篮球鞋、跑鞋、运动羽绒服预售订单增长数十倍。

运动鞋市场的火爆是国际品牌与国内品牌在中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表现之一。

2022年上半年,中国运动鞋服市场格局被彻底改写。继2020年超越阿迪达斯(中国)后,安踏今年上半年以259.65亿元的营收击败耐克(中国)236.81亿元的营收,夺得中国运动鞋服市场第一的位置。李宁也以124.1亿元的营收领先阿迪达斯中国121.91亿元的营收,位列中国运动鞋服市场第三名。

去年,国内四大运动品牌安踏、特步、李宁、361度共实现营收878亿元,净利润137亿元。今年上半年总营收477.11亿元。由于三季度业绩持续上升,营收基本达到两位数增长,全年有望突破营收千亿大关。这意味着体育用品的时代即将到来。

从2020年第二季度开始,国内运动品牌的季度增速始终高于国际品牌,开始突破耐克、阿迪的“铁幕”。但在高速增长的另一面,中国运动鞋服人均成本远低于欧美国家,行业渗透率大幅提升空。

近两年,随着国潮的兴起和消费的升级,对多元化运动的需求猛增。骑行、飞盘、路冲等小众运动大行其道,中国运动鞋服市场从大众化向专业化、细分化发展。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不仅是一个超越的机会,更是从“速度”到“质量”的巨大挑战。

只有拿出真正的杀手锏产品,才能晋级更高层次的挑战,与巨头对抗。这就要求企业找到核心技术品类,保持长期持续的R&D投资,构筑更强的护城河,成为面向未来的品牌。

如何适应体育消费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实现有质量的增长,正在考验着中国的运动鞋服企业。

“2012年,中国体育品牌集体上了一课”

对于中国市场的运动品牌来说,2008年的夏天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夏天。

那一年,所有的运动品牌都在做一件事:赌奥运会。赢2008已经成为业界共同的默契。其实早在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后,中国的体育产业就迎来了快速发展,产业已经是如火如荼。

李宁是由退役的体操王子李宁创立的体育品牌,创立于1989年,先后出现在亚运会和奥运会上。经过最初10年的探索期,在21世纪初迎来快速发展,逐渐走向中国运动鞋服市场的核心地位:2002年李宁营收不足10亿元,2009年达到83.87亿元,年增长率超过35%。

耐克和阿迪达斯分别于1980年和1997年进入中国。因为中国的运动鞋服市场发展不足,国外品牌一开始在中国的表现并不好。1999年,他们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只有3亿元和1亿元。但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耐克和阿迪达斯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期。2003年,耐克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超过李宁,随后阿迪达斯超过李宁。

期间,李宁在产品、渠道、品牌等方面全面发力,对标国际运动品牌,试图抢占市场。通过批发模式,李宁迅速扩张门店,门店数量从2003年的1985家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7915家,位居中国运动品牌之首,其中加盟店比例高达95%。

一位资深从业者指出,中国运动鞋服市场真正高速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其实是2004年到2008年。现阶段国际运动品牌耐克、阿迪和国内运动品牌李宁、安踏等。我们都在努力,主要是通过批发模式,开店和试图寻求上市资本化。“这种方式是最简单有效的”。

公开数据显示,2004-2008年,中国运动服装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2008年北京奥运会,行业增长率达到32%,也达到了行业的巅峰。

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赞助竞争中,当时国内品牌的实力远远落后于耐克和阿迪达斯,赞助基本都分给了这两个国际品牌。阿迪达斯以13亿元击败李宁成为顶级赞助商(即奥运会全球赞助商),而耐克在28个参赛项目中赞助了中国22支国家队,而李宁只赞助了中国跳水、体操、射击、乒乓球4支金牌球队。但李宁本人在开幕式上点燃了火种,让李宁作为民族品牌一时间超越了两大巨头。

“那时候大家都看好体育的崛起,赌奥运会。”鞋业独立分析师程伟雄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耐克、阿迪为北京夏季奥运会的赞助投入巨资,李宁为夏季奥运会投入大量产品,算是比较激进的品牌之一。

不仅仅是李宁,许多国内运动品牌都在为奥运会做准备。“当2008年奥运会到来时,整个体育市场都为之疯狂。当时大家都以为会带来后续的全民运动狂欢。从需求端来说,市场想当然的认为空之前人们就有运动热情,以后大家都会加强运动。在生产方面,这造成了一个结果,就是企业在全力生产,批发商在增加备货。”一位相关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事实上,很多品牌受益于奥运会的时间很短,业绩在当时达到顶峰。2009年,李宁在国内运动鞋服市场的占有率达到第二,仅次于耐克。李宁当时非常看好整个市场的发展前景,继续扩张。另外,以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Kappa为例。从2006年到2009年,中国的收入从8.6亿元激增到39.7亿元。2010年这一数字达到42.62亿元,门店4000家。

然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理想中的繁荣并没有出现。随之而来的是整体市场的低迷。公开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运动鞋服市场增速达到32%后,2009年中国运动鞋服市场增速断崖式下跌。直到2012年和2013年,整个市场仍然同比下降1.8%和3.3%。

“当一个行业的发展达到顶峰,也就是崩溃的时候,‘盛极而衰’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上述资深从业者表示,运动鞋服市场发生变化后,整个市场陷入库存危机。

公开数据显示,北京奥运会后,李宁经历了两年的业绩增长。2010年其营业额接近100亿,但2011年库存危机进一步加剧。2011年,公司存货11.33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存货收入占比从8.5%快速提升至12.7%,平均存货周期从2010年的52天提升至73天。这一年,李宁亏损数十亿。

不仅仅是李宁,当时整个行业都面临着很深的危机。当时,颇受欢迎的高端运动品牌Kappa的收入直线下降。2013年,其营收仅为14.1亿元。相对保守、对奥运会期望不高的安踏也未能幸免。2012年,安踏营收76.2亿元,同比下滑14.4%。

程伟雄指出,许多企业押注北京奥运会,认为奥运会将对市场产生催化作用。其实市场并没有真正被催化。企业预期过高,投入过大,库存风险也比较大。当时体育生活方式并没有成为主流,人们的生活方式以休闲为主,并没有真正的强烈的职业体育意识。

“很多企业主观上认为这个市场是无限的、无规划的,本质上是因为大家对市场没有敬畏之心。”他进一步指出,当时很多商业模式问题和产业升级问题还没有解决。“这次库存危机其实给了中国运动品牌一个教训,就是运动鞋服企业一定要注重提高内部效率,强力控制渠道。”

站在李宁后面。

2012年,后奥运时代,中国运动鞋服行业因前期过度扩张而大幅收缩,引发库存危机,体育市场也受到重创。各大运动品牌进入五年调整期。

2013年5月,李宁、、丁等运动鞋服品牌领导齐聚一堂,在一个行业论坛上,就行业现状进行了交流,并就如何解决行业危机,摒弃过去的商业模式达成了共识。

魔镜市场情报高级分析师王壹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库存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供大于求,门店扩张速度远高于行业增长需求,零售管理能力薄弱,企业库存处理渠道尚未成熟,导致库存清理时间过长。另外,运动品牌长期以来“只批发,不管终端”的观念是根本原因。事实上,在2012年的库存危机之后,各大运动品牌都制定了相关调整方案,集中调整渠道。

2012年,李宁正式提出从批发经营向零售(直营)主导模式转型。一方面关闭低效门店,另一方面加快自营店建设。2012年以来,由于库存问题,净利润持续下滑。因此,2015年也开始调整渠道,通过配送层级扁平化、实时监控、提升门店形象、运用大数据等方式提升零售运营效率。通过渠道整合和产品策略调整,匹克的管理模式继续从粗放走向精细,提升单店业绩,加强研发。此外,361度、贵人鸟等品牌都有自己的渠道策略调整,核心是去中心化的批发经营模式。

王壹冉指出,当时,体育品牌迎来了倒闭潮。以李宁为例。截至2013年12月31日,李宁的常规店、旗舰店、工厂店、折扣店数量为5915家,比2012年12月31日净减少519家。同年,匹克的授权零售店数量减少了471家。31度关店数量最多,成人运动服装零售点减少783家,特步关店数量最少,净减少150家。

“2015年李宁其实放缓了脚步。严格来说,李宁在这次库存危机中面临的挑战比较大,跟他们的订货机制有关,对加盟商的控制比较弱。”程伟雄说,最初国内运动鞋服品牌模仿耐克、阿迪达斯搞特许经营,只做品牌和产品,不做渠道。这样,在市场红火的时候,你能卖多少货就卖多少货,但是一旦市场不理想,库存问题就会越来越大。一旦库存出不去,就会影响新产品的开发,企业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事实上,耐克和阿迪在这次库存危机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表现,纷纷做出调整。事实上,阿迪达斯在国内品牌的五年调整期间,已经将线下零售店从550个城市扩大到1400个,并新增了2500家门店。耐克也实施了渠道下沉,开厂开店的措施来解决库存问题。

“批发模式行不通。一方面是信息的收集滞后,另一方面是车厢太多,无法及时调整生产。当时整个体育产业品牌离消费者太远了。”据相关人士分析,当时一个品牌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层级太多,对整个消费终端的需求变化非常不敏感。上述负责人强调,真正出现库存危机的时候,仓库里已经积压了大量商品,卖不出去。

安踏相关人士透露,2012年后,安踏意识到要从品牌批发转向品牌零售。当时迈出了DTC(直接接触消费者的品牌商业模式的简称)的第一步,积极改革零售端,品牌直接到店了解库存情况。当时安踏将8000多家门店改为个体订购模式,并及时进行调整。“一旦发现哪个产品卖不出去,马上停止生产这个产品”。

观察中国运动鞋服市场份额及排名发现,2012-2019年,能很好处理库存危机的耐克、阿迪达斯、安踏市场份额基本都在增长,而受库存危机影响较大的李宁、特步、361度市场份额徘徊不前。

“运动品牌其实一直处于周期性发展阶段。以前这个周期可能持续18个月到两年,现在缩短到一年。”懒熊体育创始人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安踏在2012年库存危机期间利用危机提高了整个分销系统的效率。当时安踏也借此机会抓住了窗口,反超了李宁。

2011年,安踏营收基本与李宁持平。2012年,安踏营收首次超过李宁,高出约10亿元。抓住机会后,安踏顺势而为,不断扩大自己的盘子。到2019年,其年营收已超过李宁的200亿元。

消费创新已经远超国际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财报数据,安踏2022年上半年DTC业务收入占比高达一半,电商收入占比34.2%,传统批发及其他业务收入占比16.1%。上一年,这些数字分别为35%、34.1%和30.95%。

两年前,安踏宣布推进DTC转型,核心是将经销商门店转型为直营店。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安踏主要品牌门店数量为6600家,其中一半为品牌直营店。

从数据上看,中国体育品牌抓住了线上电商的机会和优势,电商渠道在各大品牌业绩中的贡献基本都能达到30%左右,而且还在大幅上升。王壹冉表示,运动品牌一般有品牌官网、App和第三方电商。

DTC的核心理念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业思维。DTC的核心优势是更贴近消费者,更注重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更注重对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把握。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可以享受到没有中间商的差价。从品牌的角度来看,由于直接与消费者沟通,可以获得更及时有效的数据反馈。

程伟雄表示,对于中国体育品牌来说,现在是全渠道管理的时代,这是中国企业在消费者端的商业创新。这方面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

魏梦曾经为一些运动鞋服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5年前,一些传统企业对数字化持“试水”态度,大多处于观望状态。但近2~3年,尤其是在疫情冲击下,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发展的普遍共识和重要生产力,运动鞋服行业也不例外。

目前运动鞋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存在诸多问题,如数据层面的业务环境变化快,企业内部形成数据孤岛;在运营层面,品牌需要配合电商模式频繁的促销节奏和购物旺季,频繁办理商品的购买、退货、转让等。对于以分销模式起家的品牌商来说,数字化运营难度更大;在人才层面,品牌员工众多,传统模式下的管理粗放,难以培养员工的数字化思维。

上述负责人指出,在渠道方面,传统模式下的中间渠道冗余和数字化给了品牌渠道转型的基础。部分国产品牌从传统的分销/经销商模式转向DTC模式,以此来提升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最终实现品牌直接面对消费者。

程伟雄观察到,在中国的运动鞋服市场,一二线城市和低线城市的消费水平差异很大:在一二线城市,本土运动品牌面临国际品牌的激烈竞争,很难扎根;再往下,在三四线城市,国际品牌和本土品牌基本分为两部分;如果去一个县级市,那就是本土品牌的天下。因此,数字化布局极其重要。如果能够实现这三四个层次的消费者覆盖,那么中国体育品牌将会有很大的优势。

“以前耐克和阿迪基本都是靠批发商和分销商,很多品牌没有实力和他们的电网力竞争。但现在,依靠DTC,很多运动品牌很可能弯道超车”。瑞德战略总监夏爽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耐克和阿迪主要在一二线城市做直销,其余市场将依靠经销商布局,尤其是下沉市场。

塔尔博特体育是耐克和阿迪达斯在中国最大的经销商。其2022年中期财报显示,营收132.2亿元,同比下降15.1%。净利润11.5亿元,同比下降19.9%;净利率为8.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对于业绩下滑,塔尔博特表示:“突发多变的疫情持续影响全国多地,零售环境的波动持续多维度挑战日常运营。”

事实上,耐克和阿迪达斯属于Taub的“主品牌”部门。上一财年,该板块营收同比下降12.3%,也导致Taub总营收减少。

近年来,中国的运动品牌纷纷开设大店。据不完全统计,从9月底到10月初,全国已有100多家李宁店开业。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门店中,约有一半的面积超过300平方米。考虑到关店数量,2022年李宁门店总数变化不大,但总面积在不断增加。

夏爽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近年来,随着李宁、安踏等国产运动品牌势能的不断显现,他们为了打造更强的品牌影响力,逐渐开始铺设旗舰店和形象店。对这个渠道的控制也体现了DTC这几年的发展趋势,通过大店吸引更多的人,通过消费者数据进行更有效的门店管理,从而追求产品与效率的融合。

根据王壹冉的进一步分析,开设大型商店已被证明是促进品牌长期增长的有效途径。这些大卖场不仅仅是交易场所,更是品牌展示自身形象、体现品牌文化和精神吸引消费者的途径。与电商改变消费行为不同,线下零售空之间的娱乐和社交属性明显更强。

潮水之下,水流汹涌。

消费端的创新也造就了国产运动品牌在控制用户方面的优势。

在运动社区,虎扑用户对国产品牌的关注度也在空之前有所上升,国产品牌李宁、安踏的讨论热度超过国际品牌耐克、阿迪达斯。

与国内运动品牌业绩上升不同的是,耐克和阿迪达斯近两年在中国频频受挫。自2020财年以来,阿迪达斯最新一个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62.6%。其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已经连续六个季度下滑,大中华区市场更是录得两位数的跌幅,前两个季度同比下滑35%。2022财年第四季度,耐克销售额下降1%,至122亿美元,大中华区销售额下降近20%。

“与以前相比,今天中国的消费者喜欢有一种‘中国’的感觉。”阿迪达斯CEO罗思德公开表示,阿迪达斯没有找到这种‘中国感’。近年来,耐克、阿迪达斯等巨头在中国市场失去了昔日的优势,这与此前新疆棉花事件后消费者情绪高涨不无关系。另外,近年来随着国潮的兴起,国产品牌也在借助这股东风,试图攻城略地。

在一些研究报告中,对国潮的解读是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服装设计而形成的潮流风格。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年中,中国消费者对民族时尚的关注度增长了528%,远远超过了他们对外国品牌的关注度。

在运动鞋服领域,突出的表现是2018年,李宁首次登陆纽约和巴黎时装周。在禅宗哲学、阴阳、中国山水画等激发的中国传统元素中,吸引了不少国内年轻人的目光。在“中国李宁”系列的带动下,李宁的运动和时尚品类流量实现了快速增长,销量和新品售卖率都有了大幅提升。2018年至2020年,李宁运动时尚收入占比从25%提升至39%。

王壹冉指出,全国趋势的核心原因是中国消费者的文化自信得到了很大提高,因此核心控制力是消费者的心智。好的设计和优秀的品质当然是基础,控制消费者心智的主要手段在于营销,包括但不限于利用名人效应和用户激励。

此前,运动鞋服老品牌红星鸿星尔克向河南捐赠5000万元物资,引发粉丝“疯狂消费”。百万人涌入直播间,红星鸿星尔克一夜走红。然而,摆在红星鸿星尔克面前的是如何将短期红利转化为长期利益。布特和361度等品牌纷纷跟进郭超的产品。这些行动旨在加强年轻消费者的品牌意识。

中国广告协会广告代言人委员会秘书长张志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新疆棉花事件后,国产运动品牌其实势头更快,更符合民心。尤其是在国潮的影响下,这种消费本质上是一种情怀。但这种趋势的运用需要结合品牌定位和基因。

近日,李宁因一组新出的羽绒服遭到舆论批评。在9月底的秋冬新品发布会上,这款新品被指疑似日本军服。沉默数日的李宁对此回应称,高度关注近期网络上对《逐梦》节目部分产品的讨论,并对相关产品的设计和造型带来的困惑和质疑表示诚挚的歉意。李宁还解释说,备受争议的飞行帽设计源于中国古代的头盔、户外防护帽和棉帽。

“一个企业的核心愿景、价值观、使命感都很重要。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围绕核心理念表达,传递自己的品牌精神,扎扎实实规划自己的品牌发展,尤为重要。”张志鹏强调,“为了获取流量,做一些非常规的事情,做很多背离核心精神的事情,很容易走弯路。”

程伟雄说,一个运动品牌的时尚延伸的前提是它需要运动基因。如果在功能和技术上没有进一步的提升,再多的中国文化都显得苍白无力。即使在国潮下,品牌还是要找到核心运动品类的支点来支撑溢价。他进一步指出,“各种各样的联名和要素,对于公众来说其实是比较陌生的。这些文化内容要体现在设计、版面、表面配饰上,只有学习并运用到核心品类中,才能站稳脚跟”。

“外卖多了。”

30年来,中国运动鞋服企业经历了低端加工、仿制生产、自主研发三个发展阶段。庞大的人口规模、多样的消费土壤和结构性增长机会,促使消费者不断切换对产品功能和场景的需求,体育国货经历了崛起、成长、危机、变革、复兴的艰辛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体育品牌在职业体育上的重点投入基本围绕篮球、跑步等核心品类展开。在专业体育产品上的投资和R&D成就了李宁、安踏等。获得稳固的销量,并逐渐拉开与耐克、阿迪达斯等的技术距离。李宁的李宁,安踏的Nitro-Speed等用于运动鞋的尖端科技不容小觑。

以李宁为例。2018年,篮球系列开始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李宁职业体育中贡献最大的品类。在篮球鞋领域,缓震回弹技术是品牌间差异明显,对整体性能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2019年,李宁推出了全新的flick运动科技-;匹克2018年底推出的自主创新技术——智能自适应鞋垫“状态科技”,可根据不同运动状态实现自适应缓震和瞬间回弹功能,多品类销量位居行业前五;31度有ENRG-X技术,曲!KBALANCE等核心技术。

一位国际运动品牌球鞋设计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阿迪达斯十多年前推出的Boost系列球鞋,即“爆米花”技术,基本上是目前中国市场球鞋的底层技术来源。设计师强调,国内很多运动鞋品牌都是贴上这种EVA材料来改变鞋子的形状。“没有这个突破,那么所有的基础中底技术都不会存在,就像做菜的配方没变,只是配料不一样”。

“以专业运动跑鞋为例。经过产品研发、专业运动员测试和大赛测试、反馈修改制作,这种顶层设计一般需要22个月。”上述设计师还指出,近年来,很多人会抱怨阿迪达斯太慢,跟不上市场反馈。

设计师强调,国内运动品牌基于小红书、Tik Tok等种草的经济优势,更贴近供应链,产品设计周期短,因此能快速感知流行的色彩、潮流、款式。“比如最近流行洞洞鞋。从去年夏天到今年,它们一直很受欢迎。每个品牌都在做,但是耐克和阿迪达斯到现在都没有做。耐克和阿迪达斯其实反应比较慢,是基于对自身品牌和影响力的综合考虑。设计中的思维更多的是一种‘驱动力’,意味着引领某种新的东西,而不是‘赶时髦’。”

一份公开报告显示,耐克专利总数已达4534项,约为安踏的8倍,价值5000美元以上的专利达到661项,约为安踏的22倍。上述设计师指出,耐克拥有全面的专利保护,包括材料、工艺和碳板技术。在国际市场上,耐克和阿迪达斯一直在争夺专利。而国内运动品牌在这方面的专利设计主要以实用性为主,也就是所谓的形态设计专利。

“运动品牌对技术要求很高。目前中国品牌对核心品类的把控不够,外卖很多,纯粹是对款式的研究,发展路径也不是那么清晰。”程伟雄认为,要想真正成长,还是要回归技术能力,建立真正的护城河。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柯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内运动品牌不仅在运动鞋上与国际品牌有差距,在服装面料尤其是高端面料上也没有优势。核心突破点是材料。目前国内运动品牌的服装大多是追求风格和一些功能性成分,而国外高端专业面料厂已经和耐克、阿迪达斯等巨头绑定的比较紧密,很难突破原有格局。

“耐克和阿迪达斯的一些独特的竞技服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职业运动员的成绩,这类服装相应的R&D成本会更高。随着职业运动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内企业越来越注重舒适性和功能性。像Lululemon这样做瑜伽的品牌,在专业性上做到了极致,这也是消费需求塑造产生的运动场景。而国内企业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核心技术,同质化严重。很多时候,要看哪个品牌市场反应快,就可能占领这块地盘。这也是一种生存方式。”柯颖说。

不过,李指出,国内运动品牌的拳头产品近年来也能出现在NBA等顶级赛事中。所以从产品研发和矩阵来看,说明中国产品在这方面已经和耐克、阿迪达斯并驾齐驱了。对于品牌出身的国际巨头,只需要做好品牌和研发两件事,对于国产品牌,需要做全能型厂商,从产品设计、供应链、物流到营销。因此,我们不会像耐克和阿迪达斯那样在R&D投资,目前我们也拿不出巨额资金来做这件事。

世界主流市场仍面临挑战。

中国人口基数大,对运动鞋服的需求稳定。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运动鞋服整体市场规模达到3718亿元,2015-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14.28%。预计2024年将超过5000亿元,这个速度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尽管在中国市场有优势,但国内运动品牌与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耐克2022财年的营收达到467亿美元,而阿迪达斯2021财年的营收为212亿欧元。正如安踏相关人士所言,区域市场的增长总会有一个上限。想要不断成长,就需要走向世界舞台。

中国的体育品牌国际化始于本世纪初。自2005年以来,匹克赞助了许多国际比赛,如休斯顿火箭队、雄鹿队、欧洲全明星赛、戴维斯杯、钻石杯等。匹克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与其他行业相比,运动品牌在中国的国际化相对较早。两个奥运周期也为中国品牌带来了机遇和增长。

李宁十多年前就开始国际化了。曾在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开设李宁羽毛球旗舰店和专卖店,也在美国波特兰开店。凭借高营销,它在国际头部比赛中崭露头角,并赞助了顶级球星韦德。然而,时至今日,国际化之路并不轻松。2022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在李宁的营收构成中,中国市场营收占比98.5%,其他地区仅占1.5%。这意味着中国市场的营收占了大部分,海外市场的营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另一方面,凭借“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的战略,安踏将“买买买”进行到底。2009年,为提高市场地位,安踏从百丽集团斥资3.32亿元收购意大利品牌斐乐。收购当年,斐乐营收是负增长。到2022年上半年,斐乐营收达到107.77亿元,成为安踏的摇钱树业务,对整体营收和毛利率贡献巨大。此外,安踏还瞄准了一系列中高端运动品牌:2016年,安踏收购了英国户外品牌迪桑特,2017年,收购了滑雪品牌科龙,2019年,收购了旗下拥有始祖鸟等品牌的阿玛芬集团的收入。

然而,安踏2022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斐乐营收同比下降0.5%。虽然在第三季度实现了低增长,但仍然难以保持上年的业绩飙升。安踏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接下来要做一些长远的事情,代表中国品牌在世界舞台上与耐克、阿迪达斯竞争。”上述负责人强调,安踏现在走的是多品牌战略,之前没有成功案例。

其实市场上很多人都质疑这一点。最近安踏收购的始祖鸟这个品牌引起了业界的关注,这来自于高管们已经表示,始祖鸟将全面对标奢侈品。安踏集团财报显示,除安踏主品牌和斐乐外,目前来自德桑特、科龙等品牌的收入仅占安踏收入的8%左右。安踏相关人士表示,如果算上包括始祖鸟在内的阿玛芬运动水,中国市场以外的海外业务已经占到40%以上。但财报显示,到2022年,阿玛芬体育全球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1%,至96.7亿元,仍出现亏损。恐怕还是要靠押宝户外国际品牌,努力找到一条与巨头角力的路。

程伟雄观察到,耐克和阿迪达斯在过去有一个持续的技术投资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看不到希望,可能还要交学费。但是,最终他们必须构建一个产品金字塔,这个金字塔包括主推模型、技术模型和形象模型。“为了征服领先技术,我们为未来制造产品。未来来了再做就晚了,不能只给消费者快餐文化”。

“在真正具有顶级科技含量的高端运动鞋服产品中,目前国内还没有能在世界主流市场上与耐克、阿迪达斯相抗衡的产品。”程伟雄认为。

事实上,近年来,除了耐克和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停滞不前之外,斯凯、Lululemon等品牌的市场份额一直在增加,这些品牌都从“小众领域”中脱颖而出,目前正在增加在中国市场的业务。

除了放眼海外,中国的运动鞋和服装市场本身也在发生变化。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马分析,未来的运动服装是以人为本的。“一个想要基业长青的公司,需要具备一定的实力,专注科技创新,以原始创新、突破创新、迭代创新的创新需求为导向,才能推动未来高端运动产品的高质量持续创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穿搭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nnysky.cc/chuanda/4641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