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服装的字

形容服装的字

摘 要:汉语是世界上特色鲜明、表达能力丰富多彩的语种,其象形文字更是独一无二。汉语语音在中国国内也是五花八门,远去几个省份便难听得懂,以至于北方人称南方话为“蛮语”。本文探讨了有关缝纫的几个字词,这对理解、读懂《金瓶梅词话》不无裨益。

关键词: 汉语,缝纫,《金瓶梅词话》

汉语里关于缝纫的字词非常丰富,有些关于缝纫的字词虽然大意接近,但是要互换则大大降低语言的生动确切。

例如《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七回:“坐家的女儿偷皮匠,逢着的就上”,这里的“逢”应该是“缝”,“上”应该是“绱”字。

将鞋帮和鞋底缝缀在一起叫绱鞋。下面例举有关缝纫的汉语字词,这些常用的汉字往往不知道怎样写,例如“敹”字,它是“缭”的本字,真正认识“敹”字的怕没有几个人,这无疑是我们教学中出现的偏颇。

现在的手工缝衣针大家都很熟悉。我生于1944年,儿时(大约解放初期)在集市上见有卖“洋针”的小贩,他拿着一块长方形的木板,然后将他要炫耀的洋针一次大约10个左右甩扎在木板上,一块木板几次甩扎,整块木板就像长满缝衣针的小树林。

既然叫“洋针”,那就是从外国传来的舶来品,较中国的“土针”肯定先进——钢针的硬度大,针细锋利容易扎进织物。

真正的中国“土针”什么样子我没见过。我参观过北京十三陵的定陵,我仔细观看了皇帝的裤子,手工缝的针脚很是粗拙,不像现代的缝衣针所做。

可以相见,当时的工艺水平把缝衣针细头上打孔(打针眼)就是很难做到的工艺。

形容服装的字

北宋时期缝衣针广告图

广告最上边是“济南刘家功夫针铺”8个大字,很显然这是生产和出售钢针的店家。中间是捣药的白兔,白兔两边书“认门前白兔儿为记”。

玉兔下面的广告词是“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据“中国网”:嫦娥再生形象以玉兔为标识的北宋针铺广告

最古老的针是骨针,用骨头磨出来的。

北京地区最早的骨针出土于距今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的遗址中。这枚骨针长约8.2厘米,针身略弯,粗处直径为3.3毫米,针尖锐利,尾端有眼。

到了青铜器和铁器时代,就有了金属针,针眼是捶扁烧红用利器锥出,然后打磨。

1975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167号汉墓出土了一袋缝衣针,墓葬时代为西汉文景时期。针质地为钢,长59毫米,最大径约0.5毫米。针粗细均匀,尖稍残,针孔细小,内系黄丝线。

当时的工艺水平怎能在直径0.5毫米的钢针上打孔?令人生疑。古代能制成这样精细缝衣针真是不可思议。

下面例举的有关缝纫的汉字,拼音后面的数字,表示出现在《金瓶梅词话》所在页码。括号内的注音为中原方言的发音。

缝feng[1]59:缝补衣物最常用的一个动词,即用针线将数片织物缝在一起。

缭(敹)liao[1]2102:用线斜着缝。缭缝儿,缭贴边儿。用倒口针儿撩缝儿。

缲(纟秋)qiao(ciǎo)[1]2102:做衣服边或带子时,把布边往里卷进去,然后藏着针脚缝,叫缲边儿。拿过针线匣,拣一条白绫儿,用扣针儿亲手〈纟秋〉龙带儿。

纳na[1]2601:密缝。纳鞋底儿,纳袜底儿。妇人正坐在炕边纳鞋,看见经济,放下鞋扇,会在一处。书中多次提到“纳鞋”。

㩟zhài[1]483,1094:把衣服上附加的物件缝上,或将饰物别在衣服上如:㩟花边儿。

妇人一面摘下㩟领子的金三事儿来 ,用口咬着,摊开罗衫,露见美玉无瑕,香馥馥的酥胸。

绱(鞝)shàng:把鞋底和鞋帮缝合成鞋。绱鞋。

缀zhuì;用针线缝上衣服外的饰物或纽扣。缀扣儿。妇人便道:「我的达达,等我白日里替你缝一条白绫带子,你把和尚与你那末子药,装些在里面。我再坠上两根长带儿,等睡睡时,你扎他在根子上,却拿这两根带扎拴后边,腰里拴的儿紧的,又温火又得全放进,强如这根托子,榰浇[2]110着格的人疼,又不得尽美。」

“榰”字典注音为zhi,“支”本字,或作柱、柱下石,柱下石就是“柱础”,家乡叫“根脚石”。古代人是很聪明的,柱子是木头的,木头直接接触地面,因潮湿就会朽烂,于是发明了石质柱础。在下认为“榰浇”应读音“gějiao”,家乡把用棍子搅拌叫“gějiao”。需要乱动,好比用棍子乱搅拌。银托子是人类性变态的产物,没听说现在还在那里流传。

䌥yin:意同“绗”,用针线将面儿、里儿和里面的棉絮固定的缝纫方法[3]209。绗被子,绗棉袄。

绗hang:同“䌥”。

绷beng:粗粗的缝上或用针别上。例如:绷被头。

缉qi(ci)[1]95:一针连着一针密缝。例如:缉鞋口。在这里缉读音qi,方言读ci。

头上戴着黑油油头发{髟狄}髻,口面上缉着皮金,一径里踅出香云一结。

纤qian(cian):用大针脚缝上。字典解释1、表示细小,作形容词;2、拉船的绳子,作名词。此作为缝纫的动词,各字书均未收录。

紩zhì[4]581:作为动词,《中华小字典》收有此字,意为“缝也”,“纳、刺为之紩”。电脑字库也有此字,意为缝、纳,用线连缀。作者家乡没有此语,也不知在中国那里流行此说。

煞裉儿ken’r——缝合衣服腋下前后相连的部分。

形容服装的字

《中华小字典》

第十五届(石家庄)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登载了孟昭连老师的一篇论文:《金瓶梅》疑难词辨析——与杨琳先生商榷,其中第497页谈到了《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三回潘金莲想着要与西门庆做白绫带儿,三不知走到房里,拿过针线匣,捡一条白绫儿,用扣针儿亲手缲(纟秋)龙带儿,用纤手向减妆磁盒儿内倾了些颤声娇药末儿,装在里面周围。

“用扣针儿亲手缲龙带儿”,孟老师认为“缲龙带儿”应当改为“缝就带儿”,原因是前面提到“潘金莲想着要与西门庆做白绫带儿”,并提到七十二回潘金莲说过“等我白日里替你缝一条白绫带子…”,言外之意是前面提到“缝”,后面也应该是“缝”,“缲”是形近致误。

在下不能苟同此说,个人认为,我们国家的汉语丰富多彩,同一个动作可以有许多字词表达,之间有少许差异,这更能体现汉语言的丰富生动。

本人生在乡下,见到过妇女做针线活。使用“缲”字,是指缝制带状织物或衣服的长条部位时,曰“繰”,如“繰边儿”,操作时有时需要将长条状织物固定一头。

文中使用“缲(纟秋)白绫带儿”是用所使用的材料来表达的口语,“龙带儿”很可能是这种性工具的真正名字。

人的头又名,确实像乌龟的头。而乌龟和龙在中华文化中都被称作神圣之物,龙被称为至高无上的权利象征,而作为传宗接代的男性性器官,栓它的加了“颤声姣”药末儿的白绫带儿,被称作龙带儿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

本文提到的关于缝纫的汉语字词就有十多个。不可否认,《金瓶梅词话》原作确实有错误,再加上使用方言成书,致使不谙当地方言者常常产生望文生义、理解错误的偏颇。

在下认为:在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情况下,不宜更改原著的一个字、词。我在阅读《金瓶梅粗话》第二十八回读到“好的儿”时,曾认为是错讹衍舛,是古代作者、出版者不负责任的瞎胡来,什么叫“好的儿”?是“好儿子”的意思吗?

这经济向袖中取出来,提(氵+芻)diliu着鞋拽靶儿,笑道:「你看(原为“着”,改为看字应该无疑)这个好的儿是谁的?

当看到下一行时,心想再看看前面的“好的儿”到底是在说什么。原来“好的儿”正是我家乡藁城一带或其左近的方言,意思是好东西,好物件。“好的儿”读作hāo de’r,“的儿”读作一个音节。

大家知道,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丰富多彩的语言用些许汉字很难表达完善,于是则出现一字多音,一字多意。

更多的是没有恰当的字、词而出现“记音字”,例如书中的“干茧儿”(指干活,跟蚕茧没有关系),“谷树皮”(指有很多密集皱纹的东西,这里指阴囊,跟“三寸丁”一起构成蛋的隐语,跟构树没有关系)。

《金瓶梅词话》书中儿化音用词准确,完全真实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人们使用生活口语的情状,到此不能不佩服《金瓶梅》作者的用词严谨和聪明睿智。

《金瓶梅词话》被称为奇书,这一点都不为过。它奇在哪里?它奇就奇在别人不敢说的他说出来(性描写),奇就奇在所用的北方话夹杂着南语和南方风物,例如南酒,金华酒,海盐戏班等等。据褚半农先生研究,上海话“多、都”不分[5]478。

鄙人最近看到一则资料,浙江杭州灵隐寺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里的“多”,其实是“都”。

形容服装的字

灵隐寺对联书法作品

中国幅员辽阔,语言、语音繁杂多变,就是同一鄕里,十里之外音色、音调就有变化,况隔省乎?

我是藁城县人,家乡男阴叫“巴子”、“”,书中的“膫子”(第三十五回)在藁城并不说,在北面的临县无极县就把说成膫子;又如书中频出“怪小油嘴”的“怪”字语言习惯,在藁城、无极都不说,在西临的正定县就有此说。

《金瓶梅》洋洋百万言,万历木刻版近3000页,几乎每页都有不肯定、不明白之处。

研究《金瓶梅》语言是一项重要课题,也是艰难、繁复的学术诉求。只有更多行家积极参与,各门学科互相穿插,让更多的普通民众看到此书、参与研究,要承认“高手在民间”。

本文有关缝纫的词语我就问询了老娘。《金瓶梅》语言研究任重道远,破解金学之谜有待时日,但《金瓶梅》这部恢弘古典文学名著的研究前途是光明的,文学地位是肯定而稳固的。

形容服装的字

《<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

参考文献

[1] 兰陵笑笑生[明]:金瓶梅词话(明万历丁巳刻本,香港太平书局影印本。)

[2] 付来兮:《金瓶梅词话》语词释补——以陕北方言为据兼与《汉语大词典》相较(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9月第40卷第5期。

[3]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小词典(一九八三年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4] 中华书局,中华小字典.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5年6月第1版.

[5] 褚半农,2013:《金瓶梅词话》中的吴音字。金瓶梅与五莲——第九届(五莲)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文章作者单位: 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国家图书馆

本文获作者授权刊发,原文刊于《第十六届(上海)《金瓶梅》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转发请注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穿搭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nnysky.cc/chuanda/39455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