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皇帝服装

清皇帝服装

清代民间有传言“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因为他们认为龙代表的是最高统治者,而蟒则是要比他低一级的皇室成员或者朝廷官员。

确实在皇廷之中这些图样不可随意混用错用,无论是多用还是少用了这些图样,在统治者眼中他都将会被视为是一种有贰心不忠诚的象征。

因此这些服饰在当时的规矩礼仪之中也是异常的繁琐。

其实除了爪数这种比较明眼可观的区别以外,在清朝的皇室服饰图样之中,龙袍和蟒袍还有着非常多细节上面的区别。

清皇帝服装

蟒袍相比起龙袍在规格、图样、装饰之中都有着非常多的限制和禁忌。

那清朝一开始的龙蟒袍是什么样子的呢?它们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规制简明

很多人对清廷时期的龙袍有一个误区,认为只有最高位的皇帝才可以去穿带龙纹的衣服,其实事实并不然。

在清朝的一段时间之内包括皇太后、皇后乃至妃子、公主都是有机会可以穿龙袍的,像是内蒙古赤峰市荣宪公主墓中就出土过一件黄色缎地辑珠绣八团有水夹龙袍。

固伦荣宪公主是康熙的二女儿,所以可见在清廷前期龙袍的限制其实没有这么的明确。

清皇帝服装

在当时所谓的龙袍还没有受到这么大的重视,从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一直到雍正时期龙袍都没有一个固定的规格和制式。

那个时候的他们大多穿着满族传统服饰或者随意地按照明制龙袍的形制修改制作,所以这期间的龙袍图样五花八门,颜色也是多种多样。

像是上面说到的“女龙袍”就使用了明黄色,这种在一般人印象之中只能由皇帝穿着的颜色。

这一切混乱一直到了乾隆中期《大清会典》正式颁布才出现了改变。

其实在康熙29年的时候清廷就曾出版过第一版的《大清会典》,在乾隆中期出台的那一部会典已经是更新到第三版了。

清皇帝服装

但是因为前两版之中都没有明确的标注出来龙袍这一个礼仪产物的规制与形式,所以也可以侧面证明清前期的统治者并没有很重视这方面的规格。

尤其顺治、康熙时期的龙袍前期融汇了很多满族传统服饰的制式和特色,所以也让这个时段的龙袍花样显示出了更多别样的特色。

而从乾隆中期开始龙袍的形制、色彩、图样和纹饰才有了一般意义上的确定,也就是这个时候还出现了龙袍最为显著的一大制度——十二章。

所谓十二章简单说就是十二种纹饰,其中包括日月、星辰、群山这些比较重点的意象图样。

清皇帝服装

这个制度其实古来有之,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存在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共性,就是为了区分等级。

早在舜帝时期就有了类似十二章纹的记载,并且被后世所沿用,秦始皇时期统一了皇帝的着装为玄黑色,所以就废除了十二章纹。不过相关的历史被流传了下来,在东汉时期就又重新被当权者使用了起来。

再后来以十二章为主要基调,各朝各代陆续发展出了九章、七章等等以此向下类推的品级纹饰制度,并且成为了朝堂之上官员的主要服饰纹样制度,这也就是所谓蟒袍的由来。

明朝时期也沿用了这个制度,明史中有记载“天子十二章,皇太子、亲王、世子俱九章。”

清皇帝服装

从这里开始,龙袍蟒袍的花样就彻底代表了一个人品级与身份,成为了每个人紧盯着的一种礼仪制度了。

而清朝十二章制度延学明朝之规范,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制度。当然除了十二章以外,清朝的会典之中还明确要求了龙袍的穿着对象以及服饰细节。

像是康熙朝发生的“女龙袍”的事情在乾隆之后就基本杜绝了。不过那个时候身在紫禁城的皇后和皇太后也还是可以继续穿着龙袍的。

制度严明

在很多人的既定印象之中,清朝皇室女性的服饰应该被叫做“凤袍”。

清皇帝服装

但是并不是说叫凤袍所以上面就是凤凰图案。清朝皇后的朝服之中的标配就是团龙纹,这些团龙纹上面的龙爪和皇帝的一样也是五爪。

所谓五爪龙只能由皇帝上身的说法其实是明朝时期传出来的,因为朱元璋极度害怕外戚专权,所以自然也不会在龙袍这种象征权力的制度之中给女性掌权夺势的符号或者是象征。

而到了清朝为了统一制式和品级要求,所以后宫的女性们的纹样就和男性皇室成员们有了比较统一的规格。像是皇后、皇太后这些上位者就是五爪龙,而底下的那些妃妾就和每日要上朝的那些朝臣们一样,身上都是蟒袍。

要讲到龙袍的各个品级制度,就要先说明一点,皇室成员的衣服被统一称为龙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皇室成员的每件服饰上都有龙纹。

清皇帝服装

像是皇帝的一部分常服,皇后、皇太后除了朝服之外的大部分服饰上面的图案都有不带龙纹的。

我们先说说广义上的龙袍,也就会清朝皇帝和皇后等等上位者所穿戴的服饰,它主要有朝服、吉服、常服这三大种类,它们都可以被称为龙袍。

而其中有龙纹最多的就是朝服了,朝服只单看名字会被理解为上朝需要穿的衣服,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朝服的形制非常的麻烦累赘,它的穿着不仅需要戴朝冠、朝珠,配朝带。

而且它上面的纹样也都是最隆重、最正式的那一种,一般皇帝的朝服都是金黄色的,上面的图样也都是大金龙纹,并且一般都是8条或者9条龙盘桓在一起的纹样。

清皇帝服装

这么说不太能理解重视程度,类比一下朝服就相当于现代人参加宴会的燕尾服。细想一下,你会穿着燕尾服每天打卡上班吗?

自然不会,所以朝服在它诞生出来的时候的作用,就是为了干大事而存在的。

像是皇帝需要参与重大典礼和重大祭祀的时候才需要穿着这件衣服。

后宫女性也是一样,她们不会穿着朝服来去给皇后晨昏定省,这件衣服只有需要她们陪同皇帝参与大型事宜的时候才会上身。

清皇帝服装

而除了朝服之外比较重要的就是吉服,这是有大型节日需要出席的时候才会穿,吉服比朝服低一个重视等级,不过它也不是可以随便穿上身的衣服。

因为这种衣服大部分也都是龙纹,像是乾隆时期的贵妃服饰“杏黄色缎缀绣八团云龙女夹龙袍”就是个五爪龙的吉服龙袍。

以上是正式场合的衣服,而皇室成员在紫禁城内穿的最多还是常服。

这种服饰的花纹样式就多了,皇帝会有日月山水的图案,皇后妃子什么的也都会选比较时兴的好看的纹样,像是牡丹、蝴蝶、孔雀等等都有类似的常服出土。

清皇帝服装

如今我们的讲述清朝时期的影视剧之中,他们身穿的服饰就大多都是常服的样子。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行服、便服、雨服、戎服等等各种种类,不过这些都因为没有太重的政治倾向,所以它的形制花纹更多还是看穿戴者自己的喜好。

区分鲜明

龙袍因为属于是上位者的服饰,所以它的区分鲜明度还是不是那么的明确,其中可能掺杂着统治者对身边人的喜爱与尊重。

像是上面说到的那个贵妃服饰,这是康熙的妃子和妃的贵妃服制。乾隆朝她已经成为了贵太妃,所以可以享受杏黄色五爪龙的待遇。

然而除了这些上位者或者上位者的身边人之外,其他下面的朝臣官宦的衣服,就鲜少有这样逾矩的样制出现了。

清皇帝服装

朝臣的蟒袍也是他们重大场合才会去穿的服饰,当然相比皇室成员来说,他们的衣服几乎都要往下掉一个档次。

首先在颜色上,他们不能像皇朝的妃妾们一样做出自由选择。除了皇室血亲和太子之外其余人是不能穿金色或者杏黄色的,因为乾隆定下的规矩这种颜色就是皇室专属的颜色。

除了皇亲之外的下面的官员他们的服饰通常只能是石青色或者蓝色这两种颜色。而他们的福晋和夫人就只能选择更下一等的香色,也就是茶褐色。

其次是他们的纹样,这一点皇室血亲和朝臣们一致,只能选择蟒纹,也就是四爪像龙一样的花纹。不过不同的是皇室成员可以是九蟒,其他人不行。

清皇帝服装

再者就是章纹样饰的要求之中,皇亲国戚可以使用十二章,除此之外的按照品级降等次,像是皇亲之下的官员就不可以出现日月这样的装饰纹样,这就是九章的其中一项规定。

这些东西死死的限制住了下面官员的地位品级,也因此越高等次的花纹越成为了文人士官趋之若鹜的东西。

乌纱顶戴、蟒袍加身,也是因为这样的制度让这些词拥有了位极人臣的含义象征。

不过蟒袍不是随便上身的衣服,除了重大事件时候要穿,朝臣们基本上只有万寿节也就是皇帝生日的时候才固定要穿蟒袍。

清皇帝服装

而且蟒袍的制作非常的昂贵繁琐,所以一般的清官也就只能有两三件蟒袍可以换洗,所以他们会非常的爱惜。

而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在蟒袍外面再穿上一件补褂。它就是现在清朝类型的影视剧中那些官员身体中间那个类似补丁一样的东西。

这个东西区分官员区分的更加清晰明显,清朝的补褂是用禽类动物作为图样来区分官员品级的。

像是一品官员是仙鹤补,二品官员就是锦鸡补……以此类推一直到九品的蓝雀补。

清皇帝服装

每一级的官员都会有统一的补服,就像是制服一样,一般同一个等级的臣子上朝时也都会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这样就非常有利于皇帝寻找官员以及查看到岗情况。

当然和皇室成员一样,只要统治者愿意,他可以越级赐给你想要的品级的图纹样式以作嘉奖。像是黄马褂上面的花样就是四团龙补,这就是莫大的荣耀了。

雍正朝的年羹尧、咸丰朝的僧格林沁都是这份奖赏的获得者。

不过黄马褂也是一样不能随便穿,这是皇帝对你的嘉奖,乱穿就是一种对皇帝的蔑视。年羹尧就在被罚看城门的时候穿着他招摇过市,最终惹来了家破人亡的凄惨结局。

清皇帝服装

清代的龙袍与蟒袍代表了清代皇家织造技艺和服饰文化的最佳水平,是我们了解那个时期那段历史的最好媒介。

正是有了这些服饰纹样,我们才能一点点窥探当时皇权的集权情况、当时的织造技术情况、妃妾官员的受宠程度以及朝臣的品级制度。它们是我们永远的历史文化瑰宝,也是我们不朽的历史见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穿搭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nnysky.cc/chuanda/37098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