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服装

广州大学服装

跨越80多公里,从广州海珠的中大纺织商圈,搬迁到清远清城区的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广州胜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大辉只用了10多天即作出决定。告别了狭窄拥挤的城中村,时尚宽敞的新园区给了他莫大的信心和期待:“以前的厂房只能放4台印染设备,现在增加到30台。”

伴随着搬新址的喜悦,新的困扰也随之而来。从园区到广州的物流专线尚未开通,纺织服装产业上下游配套以及园区教育、生活配套也需时间积淀……“有很多意料之外的问题需要解决。”正在搬迁中的王钟(化名)也颇为焦虑,但这是他经过长达半年的考察后作出的慎重决定,“不改变,就没有新发展。”

搬迁的过程就像破茧重生,注定要经历阵痛。“对于很多从中大纺织商圈起步的制衣厂老板来说,他们怀念中大纺织商圈的“好”:历经数十年发展,“上午采购、下午生产、隔天出货”的现货供应效率无可比拟。但也深刻感受到发展的“难”:因老城发展空间、消防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导致发展受限。

如何“破圈”与“新生”,成为广清两地纺织产业的时代命题。

广州大学服装

南方日报2023年2月13日A03版。

01

“借搬迁的契机把生意做得更大”

“看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纺织服装从业者来了一拨又一拨,许多大型服装厂已进驻开工,上千台缝纫机陆续被搬进园区,一个新的梦想在他心里萌发。”

清远清城区石角镇,广清中大时尚科技城,已经竖起硕大的裸眼3D大屏,假山、水池也错落有致。穿过热闹的招聘人群进入数智中心,可以看到灯光四射的T台和靓丽的走秀模特。数码印花产业园内,一个个厂房宽敞明亮,数十台数码印花机轰轰运转。

年前从广州举家搬到清远,徐大辉的梦想就像这个刷了新漆的厂房,旷亮无比。“今年生意明显好转,国内外订单都很多。”他“久违”地过上了加班的日子。

广州大学服装

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 广清中大时尚科技城供图

今年1月,徐大辉先后两次到广清中大时尚科技城考察,招商中心的沙盘上插着不少“已招商”标签。

根据计划,这里将作为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的核心区,打造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主导,大美妆、皮具箱包、珠宝饰品、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数字时尚产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产业集群,建成后可承接企业近5000家。

看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纺织服装从业者来了一拨又一拨,许多大型服装厂已进驻开工,上千台缝纫机陆续被搬进园区,一个新的梦想在他心里萌发。

只用了10多天时间,徐大辉就做出了搬迁的决定。“接订单在海珠更容易,搬迁也有风险。”但他还是果断地退租了。

在印染行业打拼10多年来,徐大辉先在广州番禺开了数码印花设备制造厂,4年前又在广州海珠的康乐村做展示工厂。在这个广州小型制衣厂最为集聚的地方,他在巷道幽深狭窄的城中村迎来了业务量的快速增长。握手楼间不足一米宽的巷子里,总是人头躜动,绑着一捆捆布匹的电动车穿行其中。低矮的建筑里藏着各种压折、绣花、成衣工厂,机器不停歇地低鸣。

然而,徐大辉在康乐村的厂房只能放下4台机器,附近大厂子很难找,而且贵。徐大辉的机器销售到全球各地,订单制的模式受搬迁影响小。清远的厂房更大,新进驻的服装厂也有大量印花需求,可以拓展更高端的客户。

被这里吸引的还有王钟。但对他来说,做这个决定并不容易。20多年前,他从江西老家来到广州打工,在西湖路夜市摆摊,后来跟着大伙去中大布匹市场进布料做服装,在康鹭片区租板房做小型制衣厂,见证了中大纺织商圈的沉沉浮浮。

广州大学服装

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内,企业正在全力生产。 受访者供图

“那里产业链非常完备,但空间太小,容易有安全隐患。”10年前,王钟将厂房搬到海珠南洲街道景业工业区。近年来疫情冲击纺织服装生意。半年前,王钟到清远考察制衣环境数十次,去年底又多次考察广清中大时尚科技城。经过慎重考虑,终于决定再次搬迁。

“清远的租金成本、水电费、生活配套成本,预计比广州低10%以上。园区建设也很规范标准,我们的厂房可以扩大到2000平方米。”王钟希望,借搬迁的契机转型升级,把生意做得更大。

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商贸流通研究院)教授王先庆,20多年来持续关注中大纺织商圈发展。前往广清中大时尚科技城考察后,他也有点兴奋。“广州纺织服装业缺少超大型的园区,一个标准规范化的产业园,对于技术、产业、市场进步都非常有利。”

去年12月以来,广东省市合力推进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并鼓励一批纺织加工制造业企业率先实现转移,打造“广州总部+清远基地”“广州研发+清远制造”“广州孵化+清远产业化”模式,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

“2个月不到,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已接待全国3500多家企业,其中460多家企业已经落地。”在清远扎根20多年的忠华集团有限公司实力雄厚,是广清中大时尚科技城的运营方,该公司董事局胡忠华满怀憧憬与期待。

02

“一个工厂的搬迁背后是数十个家庭”

“一个小厂的搬迁背后,是二三十位员工,更是二三十个家庭。除了产业配套,还有教育、生活等配套设施也要跟上。”

“设备还没调试好,员工也没到位,怎么办?”近期的多个夜晚,海珠南洲街道景业工业区内,有几个厂房仍灯火通明。王钟和员工忙着打包裁床、平缝机等制衣设备,透明胶带的撕拉声此起彼伏。80多公里外,清远的园区运营方时不时打来电话,王钟有些焦灼。

产业有序转移前景可期,但搬迁“重启”也要承担巨大风险。一个完备的制衣厂需要缝前、缝中、缝后等环节的数十种制衣设备,搬迁工程量巨大。原本,他计划优先把生产线搬过去,开发设计业务暂时留在广州,等清远的厂房运营正常后,再全部搬过去。

去年底开始,王钟工厂的一批设备已陆续搬到清远。但年前受疫情影响,员工都提前回家了,直到现在仍未搬完。“眼下又是开工旺季,产线没法开工,一批订单只能延误交付。”王钟耸耸肩说。

更让他焦虑的是,已经有员工陆续提出辞职。“一个小厂的搬迁背后,是二三十位员工,更是二三十个家庭。”王钟说,除了产业配套,还有教育、生活等配套设施也要跟上。

已经搬过去的徐大辉也遇到不少问题。“最受影响的是物流,园区到广州的物流专线还没开通。”

针对搬迁过程中的问题,广清两市正陆续出台政策,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去年12月,广州海珠区和清远市有关部门签订《产业梯度有序转移合作框架协议书》,共创国家级创新中心、检测中心、共享车间等,为高效承接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做好配套服务。

广州大学服装

广清中大时尚科技城园区。受访者供图

海珠区也将出台政策,鼓励一批纺织加工制造业企业率先实现转移,同时加快中大纺织商圈周边城中村改造速度,会同清远市打通上下游,梳理完善交易、物流、仓储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并通过多种措施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近日发布的“清远纺织服装产业八条”,设置了支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奖励、支持企业搬迁免租补贴、企业经济贡献奖励、支持企业招工稳岗补贴等,最高奖励5000万元。清远还针对中大纺织圈企业提供企业落户、融资、置业、子女读书等全方位扶持。

搬迁困难重重,但解决问题的举措也在一项项落地。2月7日,莲塘市场至广清中大时尚科技城K219短线公交车首班车发车,便利工人上下班。“我们为企业代招制衣工人,新招的3000多名工人正在岗前培训,近期还将再招5000人。”忠华集团有限公司(广清中大时尚科技城)总经理罗海东说,计划3年内培养20万本地裁缝工匠。

“园区招工效果很好很给力,近期还在积极推进清远到广州的物流专线。”连日来,广清两地和产业园推动问题解决的速度,让王钟感到欣慰,“这两天我们忙着调整设备,想尽快开工。”

03

“胡萝卜+大棒”推拉共同发力

“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来推进省域一体化,为要素自由流动创造有利条件。这是推进广东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广州的纺织服装市场体系和产业链历经三四十年才形成,根深蒂固。搬迁牵涉的问题肯定很多,比如某些环节不具备,某些生产要素缺失等。”王先庆认为,产业转移本身就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尽力去做,还要不断地试验。

“搬迁注定是困难重重,焦虑的时候甚至有点后悔。但不改变的话,这里的发展状态已经到极限了。”对于王钟来说,这次搬迁颇有点“向死而生”的意味。“如果广州的纺织服装产业真的能北移一部分,广州的城市发展和纺织服装产业转型都会有新飞跃。”

产业转移就像是一场“破茧重生”,“破圈”必定经历阵痛,但也才能迎来“新生”。

“早期工业化探索中,开放市场带来的各种要素自由流动,让广东抓住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契机,形成完备工业体系。但产业扩散链条的无序化,使得产业过于分散,园区化程度低,导致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大而不强。”王先庆认为,如今,“政府、企业、商会等各方力量,要有序地把客流、商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引导到一个地方发展,这是工业化到中后期必须做的事。”

但转移并非一蹴而就,产业链需要时间培育,这不仅要靠政府、园区运营方等多方合力,更要培育新的产业生态,推动市场形成集聚效应。

“我们在全国各地招引头部企业入驻,吸引面辅料等上下游企业集聚。”罗海东说,忠华集团打造的云纱网平台,可让商家买到性价比最高的棉纱;绿色环保数码印花数字化产业平台,有数万种花型的“花库”供选择,实现低成本快速集采;“衣针衣线”智能制衣管理平台,可实现数据共享、车间共享、人工共享。

广州大学服装

广清中大时尚科技城内,企业正全力生产。受访者供图

在业界看来,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有望为广东实践“制造业当家”和“县域振兴”作出有益尝试。目前,广东正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积极探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和模式。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看来,关键是要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叠加效应,建立市场化的共建共享机制。同时,推拉共同发力,把产业引到粤东西北去,要给“胡萝卜”,给予相应的资金、土地等政策支持;在珠三角的中心区域,要有限制政策,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推动企业转移,这就是“大棒”。“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来推进省域一体化,为要素自由流动创造有利条件。这是推进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策划】袁佩如

【记者】昌道励

【实习生】吴浅语

广东“制造业当家”怎么当?欢迎大家来交流

广州大学服装

【作者】 昌道励;袁佩如

广东制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穿搭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nnysky.cc/chuanda/33655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