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富丽堂皇而又混乱斑驳的纽约,数量众多的明黄色的士穿梭在这座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接送着无数形形色色但灵魂已被淹没的人们。越战归来的他无所事事除了爱去成人录像厅消遣似乎没有其他更“高雅”的爱好了。在他还在骄傲地庆幸自己终于找到能长时间干活的工作没多久,随着与夜晚的共处和黑夜中所见识到的各种“城市的垃圾”,他的生活愈发空虚寂寞,孤独一人,充满力量,又无处释放。
带着好不容易约到的女孩如约会,地点是自己理所应当最爱的场所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越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促使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及道德观产生了怀疑。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在越战场的失败,年轻民众对国家权威甚至所谓的“国家精神”的失望与怀疑加重,许多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空虚与寂寞感。历经了五十年代朦胧式的无奈,六十年代宣泄式的反叛,七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已经厌倦了流浪的孤途。在孤独与迷茫中,他们开始寻求灵魂的回归之路:回归主流社会。马丁●斯科塞斯的影片《出租车司机》塑造的正是这样一条回归之路。
之前上现代音乐课教授就有提到过这部作品。Bernard Herrmann的主题曲简直就是绝配。压箱底好多年的电影,今天终于给翻出来看完。
许多观众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就是男主是越战退伍军人。当时很多人都是选征兵役,没有参军经验,集训几周就要去残酷的战场。众多心理不成熟的新兵目睹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的兄弟死在自己的眼前,经历着越南游击部队偷袭和残酷的杀戮而产生战斗压力反应。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创伤后遗症,简称PTSD
“这城市像开放式下水道,
到处是垃圾和人渣。”
--------------------------
“You talking to me?”
《出租车司机》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从越战退役回国的士兵的故事。
离开战场的他与普通人的生活脱节,在感到无尽的落差与孤独后,他找到出租车司机的一份工作消遣时间。
影片色调较为灰暗,通过贫民窟,妓女站街,色情影院等等的场景,反应出那个动荡时代大多数人的迷茫。
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配乐美,红色绿色光影的交替与音乐旋律变化的对立关系将人物的心理状态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认为此片的寓意不在于简单的社会现象,首先可以从他去刺杀总统未遂开始,为什么他没有以一种英雄的方式继续行刺而是选择离开(这里有些扯),个人认为是对于一种社会的彻底抛弃,他认为批判与肯定社会都是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承认并将社会视为这个理想的大他者,并通过他来实现。区别在于只是批判社会是因为无法满足他的欲望客体进行了深化的欲望满足需求欲望实际上没有逃脱这个范畴,所以他才转向了对混混这些与社会存在冲突的矛盾体毁灭,其实这种毁灭是悖论的,也就是最后自我在焦虑的情况下进行的原始暴力,而这种暴力我认为是主观无意义的意识觉醒,最后再将自己引向精神自杀及自我用手做出开枪自杀的动作,完成了跳跃。
简介:
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一直被誉为新好莱坞运动的代表作。在这部片子里,导演通过越战归国的出租车司机崔维斯,讲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在肮脏的社会中寻找认同的故事。这部片子有着深刻的寓意,出租车司机崔维斯的越战背景代表了当时很多归国青年的狂躁、不被社会接纳的心理。在这部片子上映五年后,一个叫欣克利的富家子弟为了获得戏中女演员朱迪福斯特(她出演12岁的雏妓)的注意,学起了罗伯特德尼诺扮演的出租车司机,向里根总统举起了手枪,里根差点丧命。此事震惊全球,也成为《出租车司机》这部电影的绝佳广告。
《出租车司机》的结尾时开放式的。你不知道这位被誉为英雄的出租车司机会继续当英雄还是告别愤青,从此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这部片子拍摄于1976年,现在看起来很乏味很干涩,尤其是前半段,看起来丝毫没有逻辑的铺叙让片子显得极为冗长,直到崔维斯买枪后对着镜子练习的时候整部片子才开始精彩起来。
我把片子差不多从新复述了一遍,把铺叙和后面故事的连接重新组合了一遍。如有兴趣,不妨看看这部新好莱坞运动的代表作
出租车司机:I killed myself。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unnysky.cc/yueye/mianfei-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