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从当时社会环境还是影片内容本身来看,都是聚焦于经济快速发展初期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焦虑,但是导演只敢把这种焦虑具像化在几位女性身上,尤其是中产的妻子和下层的仆人,甚至饰演下女的女演员因为此片被迫从此销声匿迹。
而男权社会中男性之间对于阶级属性的争夺,就这样被消解了,所以男主人公看起来要是被动懦弱的,必须要被描述成是迫不得已,他是“被毁”的那个,甚至最后他还可以埋怨妻子,临了他还是高尚的——要死在妻子身边。
不稳固的、岌岌可危的中产阶层
电影镜头的运动感和室内空间感确实不错,导演很会抓那种短暂的机位,主要是抓住那一瞬间的感觉。随便让普通人想象一下,家里饭桌后面突然飘出一个女鬼,他是想象不出来那种感觉的。在这种意义上,电影里所谓的空间感其实和人物表演作用是差不多的,都是为了那种电流乱窜的震惊效果,让电影效果和电影文本指涉基本脱离关系。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具有cult味和电影实验的效果。
所以无论这电影剧本是怎么搞出来的,从镜头到表演,各种元素,都已经让这片脱轨一发不可收拾。相比之下,《寄生虫》虽然更精致
1960年版本的《下女》使用1.33:1的画面比例 (学院标准),画面集中于人物,少有场景塑造,2010年版本使用了2.33:1的变形宽银幕比例,对场景进行描绘,以彰显阶级差异。
在男主人公第一次与下女越界时,暴雨如注,镜头给至被闪电击中而燃烧的树,暗示着这是一种激烈的不伦关系。而当男主人公与下女一起自杀时,也雷雨交加,渲染了悲剧气氛。
诡谲的配乐、对老鼠的放大镜头、昌顺的死亡以及下女的蓬乱造型让这部影片有了恐怖片的意味。影片前半部多次提及老鼠药
[下女],上下的下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unnysky.cc/yueye/mianfei-18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