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说,《情人》和杜拉丝在今天受到的是强大的汹涌的误读风潮。
中国男人与法国女孩之间的情欲。与其说是情欲,不如说是他们的对生的渴求。
因为害怕。
害怕自己存在的毫无意义,毫无证据。
于是从另一个肉身上,另一个与自己盘根错节痛苦纠缠的生命中,找到自己,记录自己,还未结束,已成传说。已经在想:多年以后,我会记得。
不然,为什么相爱,相爱的没有道理,只是情欲吗?不如说,是对自己的情欲。
从性与爱中拯救自己。把自己从一种默默的消逝中拯救出来。那种消逝,那种无可挽回,无法记忆,令人恐惧和忧伤,就像水消失于沙。
湄公河的水潮声,越南的雨季,热带植物一样的生命力,为了存在而衍生出来的爱情。
中国人有一张受压抑的面孔,这个形容还是挺准确的。好多特写镜头都好传神,眼角的泪光,触碰的手掌。最后他对她说,我对你的爱从未变过,至死不渝。
也不知道最后的电话是真是假
梁家辉的眼神很到位。
看到有人提问,他们之间为什么相爱
有人说,性到头就是爱了,在一起舒服,分开了难受罢了。可惜我看的是删减版
我是为了杜拉斯的《情人》看的这个片子。我只能说女主应该再粗糙一点效果会更好。
杜拉斯的经历是独特的,在我们的眼中是不幸的,可是,我总觉得,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可能她的文字也不会有一种另外的味道。还有,不要试图去理解杜拉斯,没有相同的经历,永远也无法达到完全的理解,我们只能去体会,去旁观,去宽容那些说杜拉斯是妓女的人,因为他们看不到一个女人内心的挣扎,看不到被伤害的心灵,只能看到表现,并用自己的所谓的道德观去评价一切事物。
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女主隐藏在人群中观看梁家辉的婚礼那段还有最后在客轮上的无声哭泣。
那个高顶的大房间是没有阳光的,尽管有时会星星点点的撒下来,但是依然觉得阴冷。这是我的感觉。屋外的嘈杂声很真实,还有河边中国餐馆,也很真实。唯独那个房间很虚幻。
一个女人在事情发生五十多年后依然记得那些下午,甚至当时的光和影,喧闹的街道。
杜拉斯的内心是无法用单一的词语去形容的,我们只能慢慢体会,慢慢了解,却永远无法真的完全的理解那种感觉。
我相信她和他之间是有爱情的,只是
看了一半原著看不下去了,于是下载电影来看。
一个男人,遇到高贵血统和气质女人,这是致命的诱惑。
一个来自冷漠的,破碎不堪家庭的寂寞少女,遇到能给她提供金钱和情感上安全感和爱的强大男人,也是致命诱惑。
两人隔窗拥吻,已足以心满意足,令人陶醉。
实在不觉得这片子有多少令人深思的地方,欧洲一向开放,更何况是早熟的法国女人,遇到一个正常点的有点档次的男人,来一段露水情缘,也是再正常不过的。
她肯定不会深爱这个男人的。杜拉斯在原著最后有一句话:如果我不是个作家,一定是个妓女。
倒是这个男人对她是真爱,片中有几个泪光点点的镜头,可怜的很。
我的身体抗拒没有爱的女人。
电影不好看,与原著不太符。现在,我还不理解王小波为什么极力推崇这本书。
完。
昨天看了小说,听说电影也拍的很好,便找来了看。看完之后,似乎从中体会到了一种爱情中独有的微妙较量。这种较量身处之时并未察觉,只有在与爱情有了时间空间距离后,才会渐渐察觉。当时的茫然,多年以后想起,只觉惋惜。
在爱情面前,我一直都是一个迟钝的人,写得不好,东拉西扯,絮絮叨叨,也莫见怪。
这是怎样的爱情啊?叛逆、敏感、羸弱,还有几分后知后觉的惋惜。
爱情将到未到的时候,双方显示出的是对对方的试探与征服。东尼在他俩第一次发生性爱关系后,对简说,你不是处女了,所以我不会娶你的
为什么直到今天才开始。
杜拉斯,和她的文字,影响着我,连同她骨子里那些情绪。
这么久以来,我总想说些什么,回忆些什么。南洋湿热的空气,昏暗房屋内沉凝的喘息声,那个面容的沉静逾越年龄的女孩,那个男人慌乱而颓唐的眼神。
是的这些片段总是突然闪现,“啪”地贴在我脑门
然而我就象那个十五岁半的女孩,注视着,不发一言。
我十五岁半……那一年。
我的头忽然倒向一边。金黄灯光直泻下来。
镜头里的空气是潮湿闷热的,一点点火星便能勾动一场爆发。孩子们争吵着,声线高亢,声音嘈杂。
文字是平静的,凉润的。手指翻动书页的时候,指尖凉滑的触感。吵闹声细微而悠远。
让我们重新回忆一遍。每一处细节,每一丝情感的弹拨。我想象年迈的作者坐在窗前,窗外的欧式街道一瞬间化作拥挤杂沓的南洋国度。路面上流动着炎热的空气,没有四季,只有炎夏。喧嚣的夜晚昏乱不堪,各种气味纠结混杂,梦一样。有点眩晕,有点迷离,情感暧昧而昏盲。
女孩戴着一顶很大的帽子。连衣裙下萌动的、发育不全的身体。容貌并不出色
《情人》超越欲望的爱 ——献给杜拉斯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unnysky.cc/yueye/mianfei-13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