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尚服装文章正文

传统与时尚服装作文_(传统与时尚的融合)

时尚服装 2022年03月06日 04:05 244 admin

在化屋村扶贫车间里,一名绣娘在直播展示苗绣产品。

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彭艺在 *** 蜡染灯具。

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地处乌江源百里画廊内。

彭艺布置的“双龙戏水”蜡染刺绣作品。

<上接A07

民族文化

购入电脑绣花机,山里“高级定制”走出去

一件手工绣衣,配以白、红、绿三种主色,兼以蓝、紫为辅色绣制出独特的民族风格纹样,做工精细、工艺复杂,被称为藏在深山里的“高级定制”。

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用刺绣的方式记录和书写自己的历史,正是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代代相传的文化表达。

但这些藏在深山里的“高级定制”,如今却面临着走不出大山的困境。

由于纯手工绣制 *** 周期长、定价高、销路窄,苗绣产业发展的局面难打开。如何将传统工艺转化为成熟产业?这是化屋苗绣在乡村振兴路上亟须解决的问题。

*** 提出,要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村民尤华忠曾在温州的电脑印花厂里打工,返乡后留在了化屋村。作为村子里敢想敢干的年轻人,他想试试走通回乡创业这条路。

“几年前,我在浙江温州打工时,看到当地人用电脑绣花机,正好厂里面有套机器要退下来,我便花了2万多元买了一台。尝试用绣花机 *** 了一套苗族服饰,发现制衣时间由原来的半年多缩短为几天时间,工作效率迅速提升了。”

2018年,化屋村兴办刺绣产业, *** 出资给村民建厂房。扶贫车间的建立,将工厂开在了村民家门口,打造了一条“车间就在家门口、上班只需下个楼”的就近就业渠道。

2019年,尤华忠决定和妻子共同创办蜡染刺绣公司。他们从银行贷款购入电脑绣花机,又尝试在 *** 上直播带货推广化屋苗绣,谈起这台“电脑绣花机”,尤华忠露出了笑脸:“现在,我们这个车间有5台全新的绣花机,绣娘们做手艺更方便了!”

招揽生意,培养操机绣娘,尤华忠的苗绣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以前在浙江打工,跑来跑去,老人孩子都顾不上,现在我们一家人都在车间了。”四十出头的村民杨大姐,正带着小孙女在尤华忠的苗绣车间里上班,杨大姐主要负责蜡染产品的 *** 。从日常使用的钥匙小包到素雅干练的蓝染围巾,都是杨大姐经手的物件。“一个月工资给我3000多元,现在在家里(生活)还可以,刚回来的时候,担心年龄大害怕扶贫车间不要我做(工)。(后来)他们说‘我们需要的,只要你会做’。那苗族传统的刺绣蜡染,我什么都会的嘛,车间蜡染的花样我可以设计出来,后来就留下上班了,不想出去了。”

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密不可分。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吴理财在《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一文中认为,用市场化机制把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既可以丰富文化产品的供给,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可以对乡村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式传承,保护好和发展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多重经济和社会价值。

苗寨刺绣恰是一个典型的乡村文化范本,现代产业链的有效搭建,让千年苗绣“高级定制”,实现了从大山走向世界的可能,更让村子里的贫困绣娘们,有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幸福感。

实现家门口就业,苗寨绣娘富起来

从一台电脑绣花机开始的苗绣尝试,如今给化屋村的扶贫车间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也带来了更多的收益。

2020年,化屋村苗绣扶贫车间产值达到100多万元。“32位苗族绣娘在车间里上班,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同时,还能照顾家庭。”尤华忠说,32位绣娘有一半以上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已全部脱贫。

文化创新

去贵州读研,把传统蜡染与现代时尚结合

“每一代绣娘,都在找寻新的意义。民族手工艺的传承是我肩上的担子。”

今年37岁的彭艺是化屋村唯一一位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这个年轻的传承人,想为传统苗族蜡染刺绣注入一些新可能。

在老一辈化屋村人眼里,苗绣无疑是家家户户要掌握的手艺,而今工业化和城镇化大潮之下,传统手工艺逐渐淡出视野,乡村文化产品的受众群体也在逐渐减少。如何让苗绣活起来?这是彭艺和无数非遗传承人需要思考的课题。

“由于一直强调现代化、城镇化在经济发展领域的主导作用,人们产生一种似是而非的模糊观念:唯有城市代表着先进、文明或历史前进的方向。”中央党校教授刘忱看来,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部分人将乡村视为落后、封闭、愚昧的代表,不足以支撑现代化发展,应该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逐步改造乃至淘汰。

在日常的工作中,彭艺也发现,苗族蜡染、刺绣只用在头饰、衣服之类的生活用品上,范围太窄。“而且以前做苗绣、做蜡染,只会模仿我们的祖先,他们画的是什么纹样,我们就画什么纹样,他们绣什么,我们就绣什么,没有创新意识,我们就不会加不会减。”

于是她决定,去贵州民族大学读研,希望把传统蜡染与现代时尚相结合。

“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开阔了我的创新思维,也提升了我的技艺,让我找到了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路径。”硕士毕业后,彭艺决定回到化屋村创业,创办了“原色有染”非遗文化讲习所,担任起扶贫车间文创产品设计师,带领村里“妈妈们”共同 *** 具有时尚感的苗绣、蜡染产品。

兼具美观和实用性的文创灯具、餐具和民族风服饰,一件件走上了扶贫车间生产的流水线,不仅拓宽了产品线,更让“化屋文创”在 *** 上有了新销路。

彭艺也成为了化屋扶贫车间里的“智慧担当”。在她的手机便笺里,有她下载的图案资料,也有生活里琐碎的灵光乍现,苗寨里的一草一木、一纹一样都是她思考的对象。为了保持富有创造力的头脑,她常出省去景德镇等民族文化传承地,学习当地的文创设计理念,不断碰撞出创意火花。

“想要非遗‘活起来’,需要做好‘加减法’”

多年的行业深耕,加上专业的学术思考,让彭艺悟出了一个道理:“想要非遗‘活起来’,需要做好‘加减法’”。

她认为,所谓“加减法”,依旧是以民族手工艺的传统为基底。拆解来看,做加法,就要融入跨界设计,用“混搭”的理念把木艺、陶瓷等元素与刺绣、蜡染等传统技艺结合起来,生产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的产品。而做减法,可以结合产品功能,简化纹样、色彩的使用,突出一种元素,确保物品的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实现统一平衡。“要让色彩搭配看起来更雅致,更符合现代审美,而且不会过时。”

带着这个观念,彭艺和化屋村人的“苗绣尝试”越走越远。蜡染镶嵌木椅、带刺绣衬布的茶杯茶壶、颜色清新的蜡染玩偶、兼具民族风和时尚感的布艺时装……工作室里甚至有蜡染和刺绣结合的居家灯具。

打造乡村文化产业不能走同质化、复制化的路线,彭艺为化屋文创“注入新血液”的愿望成为了现实。

前不久,彭艺设计的蜡染布偶在一款设计师APP中找到销路,十二生肖公仔卖得火热,广州的厂商找彭艺下了15万的订单。顾客在APP留言说,没想到蜡染也可以做出这么“萌”的物件。

如今的彭艺,仍在带领化屋村及黔西市50多位绣娘 *** 、研发新产品。“只有不断地研发推新,把民族纹样提炼出来走向市场,有好的买卖,才能对传承有更好的帮助。”彭艺说。

“传统手工艺也可以很时尚。”彭艺和化屋村人的苗绣,有留得住的乡愁,更有看得见的未来。

A06-09版

总策划:戎明昌

执行策划:王卫国 王佳

统筹:陈伟斌 陈实 朱慧东 关健明

执行统筹:陈成效 胡群芳

编辑统筹:周全

视频统筹:危艺

创意统筹:张博

主笔:董晓妍

采写:南都记者 周全 史明磊 李思萌 蔡思岚 董淑云 徐呈旭 黄薇 叶晓文 刘宝洋

传统与时尚服装作文

摄影/视频:南都记者 危艺 张静 刘威 吴佳琳 林耀华 李琳 陈灿荣 李孟麟 黄怡婷 张驰 徐杰

标签: 传统与时尚服装作文

发表评论

穿搭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Robots|THML地图|XML地图
湘ICP备20230104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