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尚服装文章正文

中国近代服装时尚英文_(中国近代服装演变史)

时尚服装 2022年01月18日 01:08 228 admin

本文总共分成5章节中国近代服装时尚英文

⒈明末到乾隆前期汉女流行服装

⒉明末之清末袄裙之演变

⒊民国袄裙是怎么演变成旗袍的

⒋旗袍起源长衫说

⒌旗袍称谓的争议

⒍总结

本文图片巨多中国近代服装时尚英文,打开缓慢中国近代服装时尚英文,强烈建议连接WIFI,打开本文后等两分钟,等图片加载完毕再阅读。

⒈明末到清乾隆前期汉女流行服装

中国古代每次改朝换代,新王朝总有几件事是要干的,其中就包括“易服色、别衣服(注1) ”,也因此,改朝换代又被称为“改元易服”。所以,“易服”这件事是历朝历代都会干的事,绝对不是古装爱好者长期宣传的那样是满清的独有现象。

因为 *** 的长期反抗以及“不合作运动”清廷在易服政策上不得不有所妥协,除了官服和军服外,民间服饰依然主要是延续晚明服饰(注2、3、4) 。特别是女装,汉家女子的礼服依然是凤冠霞帔、圆领蟒袍,便服依然是上衣下裳、披风、比甲。

《崇庆皇太后万寿图》中穿汉装的妃子或命妇

上图为《崇庆皇太后万寿图》头戴凤冠、穿圆领蟒袍的妃子或命妇(到底是妃子还是命妇,一直有不同的说法,多数说是汉臣家眷,但是有人反对,因为画中乾隆也在场,臣子的女眷不可能也同时在场。)。穿类似汉装的妃子或外命妇,在《崇庆皇太后万寿图》中一共有4位。

《乾隆南巡图》局部

上图中身穿身穿凤冠霞帔的汉族命妇,前排命妇身上穿的蓝色锦帛即为霞帔。

汉族女子从晚明开始流行穿竖领对襟衫裙,外罩披风或比甲,或者只穿竖领对襟衫(外穿时也叫竖领披风)。另外袄裙也从明初蒙古风的交领短袄,演变为立领长袄,只是基本上被当做一般礼服来用,流行时装还是竖领对襟衫+披风(直领披风)或比甲。基本上到了晚明时期,女装已经是竖领(立领)的天下了。

明末的披风

明末穿竖领对襟衫的仕女图

明末穿披风的女主人及穿竖领对襟衫的女仆

明末穿立领对襟衫+比甲的女主人及穿竖领对襟衫的女仆。

康熙时期 竖领对襟衫+披风

《乾隆帝主位喜容像轴》乾隆帝某位穿竖领对襟衫+披风的嫔妃

乾隆前期穿竖领对襟衫+比甲的仕女图

乾隆时期《教子图》竖领对襟衫

清中期的竖领对襟衫

清代后期的直领披风

清末民初竖领披风(早期裙褂)

作为明末清初一种流行服饰,披风的流行时间超过三百年,更流行时期为万历到康熙年间。当然,和古装圈号称有4000年历史的汗服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陈芳《明末清初女服“披风”考释》

清初的披风虽然和晚明的披风形制相差不大,但是也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比如,衣袖从晚明的大袖为主变成以直袖为主,肥大的衣身也变得修身合体。领口和袖口织有繁复的纹饰!

说实话,清初汉女装的婉约和精致,是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以至于古装圈时常会发生拿清初汉装当明制的事情出来。如果以后大家要是看到有古装爱好者在穿花领的披风或比甲,那肯定又是在搞“以满代汉”的事情了。

竖领对襟衫在清代,也被称为“披风”,为了区别直领披风,竖领对襟衫就被称为“竖领披风”。竖领对襟披风到了清末民国初,逐渐从一件长衣变成了短衣,和清代男子的外褂特征相似,所以当时把女性披风也称为“褂”了。现在南方的“裙褂”就是竖领对襟衫演变而来。在演变进程中,竖领对襟衫(披风)地位也逐渐抬高,从一开始的便服,变成了礼服,一直到最后成了中式婚服的代表(裙褂)!

钟欣潼所穿裙褂

竖领对襟披风是如何演变为裙褂的,可以看看撷芳主人(董进)的考据文章:

《撷芳主人:披风与红裙(裙褂、龙凤褂溯源)》

既然披风到了清代中后期,演变成了礼服性质的服装,那么就不再适合作为女性的日常服饰了,因此急需其它服装来做日常便服。

这个时候,在晚明时期就已经有了一点礼服性质的袄裙,反倒被拿出来当汉女便服用了,并一直到民国20年代左右,袄裙都是汉女最常穿的服装,之后才被强势出现的旗袍一波带走!但是划时代的旗袍出现后,袄裙并没有消失,袄裙的余韵一直保持到现代。

这股风潮还影响到几乎所有南方少数民族,导致现如今的南方少数民族的民族服饰,基本都有立领大襟式袄衫,就是因为在清末民初受到汉族服饰潮流影响的结果(民国 *** 还有一段时间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汉族服饰,或许这也是造成汉式袄衫成为少数民族服饰的原因之一(注5、6) 。

⒉明末至清末袄裙之演变

本章内容将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因为民国旗袍的立领、大襟、下摆开叉等主要形制,早在明末时期的长袄上就已经出现了,然后经过一步步流传演变,最终形成旗袍。以下用图文史料来介绍这个演变过程。

撷芳主人(董进)《Q版大明衣冠图志》

从上述撷芳主人的书中 就可以知道,明末立领长袄,几乎长至脚面,根本就是袍了。而且立领、斜襟、下摆开衩、纽扣等后世旗袍最基本的形制,在明末长袄上都已经能看到雏形了。

撷芳主人还认为明朝发明的立领明代之后不但继续在女装上使用到现代,还被男装以及少数民族服饰采用!甚至马面裙也一直使用到近代(民国初),这就让人尴尬了,古装圈为了圆“满清让汉服断代三百年”的谎,拼命切割“明竖领”和“清立领”之间的关系,非要视为两种东西。结果却被撷芳主人打脸,难怪要把撷芳主人喷成“反汉分子”呢!

中国近代服装时尚英文

孔府旧藏 明代立领大襟袄衫

孔府旧藏的明代立领长袄,注意特点:立领、斜襟、大袖。这种风格的袄裙一直延续到清初

清康熙 黄母郑孺人容像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来,到了康熙中期,袄裙变化还不大,依然是立领、大袖、斜襟。

下面贴两张清初的旗服像来对比一下

孝庄便服像

康熙帝 德妃(雍正帝生母)乌雅氏小像

清初旗女的便袍特点是无领(圆领)、箭袖(马蹄袖),没有后世夸张的镶边,也没有被现如今古装圈视作仇寇的“厂子领(襟)”。到了康熙后期,旗女外袍虽然有了一定的汉化,去掉了马蹄袖,但依然是窄袖。

可以看出清初汉女的长袄和旗女的长袍,都有了后世旗袍的雏形,但是旗袍最重要的特征“立领”是清初旗女服饰所没有的。

乾隆后期《随园湖楼请业图》局部

乾隆后期《随园湖楼请业图》局部

嘉庆初《八妓图》局部图

嘉庆初《八妓图》局部

嘉庆 《鸳鸯秘谱》局部

到了乾隆后期,随着时间的发展,原来流行的披风(包括直领对襟和竖领对襟)逐渐从便服转变成礼服。而在明末清初具有一定礼服性质的立领大襟长袄反倒开始便服化,成为汉女主流服装。

嘉庆-道光年间《曹貞秀像》像

道光年间《松下读书图》局部

道光年间,袄裙开始开始出现宽镶滚边

晚清汉女

晚清旗女

到了清末,服饰的镶滚边越来越阔,直至达到了所谓的“十八镶滚”的地步(上图中的镶滚边还不算太夸张)。

清末时期旗民(汉)女装由于相互影响,风格越来越像,但是汉女穿两截衣(衣裙)、旗女穿一截衣(袍服)的本质区别并没有发生改变。

在古装圈,清末汉女装的“十八镶滚”和“厂子襟”是被“满化”的更大“罪证”,但是早期旗女的服装,同样没有宽镶滚边和“厂子襟”啊,古装癖凭什么要把镶滚工艺和大襟送给满人?要知道刺绣镶滚工艺可是满服向汉服学的。

李彦芳、孙世圃《天津近代女装》,2002年出版

⒊民国袄裙是如何演变成旗袍的

1910年代照片

进入民国后,因为思想解放,加上受到西式服装的影响,除了南方少数民族以及和少数民族杂居的部分汉族民系外,袄裙、裙褂原本繁琐的镶滚迅速被淘汰,走向简约化。

上个世纪20年代“倒大袖”袄裙

1926年北戴河度假女子

到了1920年代,袄裙时装化,短袄还保留传统中式女服的特点,下裙则完全西化,流传六七百年的马面裙被淘汰,这就是中西合璧的民国袄裙“倒大袖” (注7)。

民国袄裙不但成为一时经典,在它身上还孕育出更加流行旗袍,可以说,袄裙是旗袍的母亲,至少是海派(上海)旗袍的母亲。

1925年宋庆龄。早期旗袍还残留民国袄裙的余韵,基本都是倒大袖。

上个世纪20年代袄裙流行的同时,还十分流行一种长马甲,套穿在短袄外面。到后来因为穿脱麻烦、到夏季又厚重炎热,所以干脆马甲与短袄合二为一,成为了有接袖设计的“假两件”,于是旗袍的最初形式就诞生了。

1931年艺术评论家李寓一说:

李寓一《新装五年之一回顾》,《申报》1931年1月11日

“此衫子(即俗名旗袍)之变化,亦有线索可寻。初能毅然打破三百年来之裙制者,现已息影之黎明晖女士,创着旗袍马甲以代裙。旗袍马甲一时为小儿女之风尚。(《申报》1931年1月11日,李寓一《新装五年之一回顾》)

短袄外套长马甲的女子

但是说的不太明白,“旗袍马甲”是什么东西?等到了《良友》杂志1940年第150期刊登的文章《旗袍的旋律》就说得很明白了:

《良友》1940年第150期《旗袍的旋律》)

“中国旧式女子所穿的短袄长裙,北伐前一年便起了革命。最初是以旗袍马甲的形式出现的,短袄依旧,长马甲替代了原有的长裙。十五年前的梁赛珍,穿的就是这么一件初期的长马甲。长马甲到十五年把短袄和马甲合并,就成为风行至今的旗袍了。”(良友杂志1940年第150期《旗袍的旋律》)

有接袖设计的长马甲(假两件)

著名学者曹聚仁也在《上海春秋》里说:

(旗袍)最初是以旗袍马甲的形式出现的,即马甲伸长及足背,以代替原来的裙子,加在短袄上。到了北伐军北进,旗袍就风行一时,下摆也渐缩短,马甲也改成有袖子的了。(曹聚仁《上海春秋·旗袍时代的到来》)

有接袖设计的长马甲(等同于旗袍了)

到了1948年,又一位研究者沈贞玲也说:

1948年 沈贞玲《谈旗袍的领口》

“到民国十五年,短袄和马甲正式合并,就成为今日风行的旗袍。(1948年 沈贞玲《谈旗袍的领口》)

民国时代月份牌

民国时代月份牌

民国月份牌

民国月份牌

王汉伦(左)与胡蝶(右)都穿旗袍马甲合影

1928年《良友》杂志封面

民国20年代绘有穿“短袄长马甲”或有接袖设计长马甲的月份牌、老照片、报刊杂志非常之多,充分证明当时这种服饰的流行程度,本文为了控制篇幅,就不多贴了。

⒋旗袍源自长衫说

有关旗袍的起源,除了上述“袄裙+长马甲说”之外,还有“模仿男子长衫说”也非常有说服力。

在 中国古代 *** ,从汉末开始,一直到到民国的旗袍出现之前,穿长袍都是男性的专利,女人只能穿上衣下裙——俗称两截衣(部分贵族礼服以及唐代女穿男装现象除外)。

《女儿经》记载:““为葚事 两截衣 女人不与丈夫齐,百凡事体须卑顺 不得司晨啼母鸡 ”就是说,为了体现“男尊女卑”,女人只能穿两截衣,而不能穿和男人一样的长袍。到了清末民国,随着思想解放、女子平权意识的出现,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性不能容忍这种歧视。

张爱玲就在《更衣记》里写道:

“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可是四周的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了,羞愤之下,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张爱玲《更衣记》)

民国初老上海女式长袍和男式长袍

王宇清也持有这种观点:

“旗袍,这后来流行大半个世纪的女装,却原来,竟是`新潮'女子们`争女权'、`争平等'的副产品呢”(王宇清《旗袍里的思想史》)

穿男式长袍的秋瑾

伴随女权运动的发展,民国初女子服男子长袍的现象在全国也越来越普遍。

1920年《民国日报》刊登过讨论女子着长衫的文章—“女子着长衫的好处”,列举出了四大优点便利、卫生、美观、省钱(注8) 。

1925年《晨报》载文:

“现在的女子剪发了,足也放了,连衣服也多穿长袍了。我们乍一见时,辨不出他是男是女……将来的男女装束必不免有同化之一日`”(北方的马二《男女装束势将同化》,晨报,1925年4月14日)

民初剪发穿男式长袍的女子

1926年广州版《民国日报》刊文:

“在广州通衡大道之中,其穿长衫之女界,触目皆是。……而近日无论贫富贵贱之家,若系女界之年少者,一若非具备一长衫,即不足以壮观瞻”。(抱璞氏《长衫女》,民国日报,广州版1926年2月3日)

民初穿男式长袍的女子

由此可以看到民国20年代年轻女性着男子长袍已是成为一种风气!直到现在,在广东、特别是香港地区,旗袍还被称为长衫。英语中旗袍被译为“Cheongsam”,就是粤语“长衫”的音译,这也算是民国初年女子穿长衫风潮遗留的印记。

香港长衫(旗袍) *** 技艺今年入选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等到了到了后来北伐胜利之后,女子长衫已完全女性化,再也,很少能见到服男子长袍的女性了。

⒌旗袍称谓的争议

看了上面的内容,肯定有人会问:你一会说旗袍源自短袄长马甲,一会说旗袍旗袍源自长衫,那么旗袍到底源自什么服饰?

我只能回答,这两种说法都有让人信服的实证,只能承认短袄长马甲(旗袍马甲)和长衫都是旗袍的源头。同样的时代、同样的地域、同样的社会审美让不同的服装融合为同样的新款服装,这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百川归海”。

在此我借用龚建培教授文章内的配图来说明一下不同服饰与旗袍之间的关系:

龚建培《解读“旗袍”》

看到这里,又有人会问:既然旗袍不是直接起源于清代旗人之袍,那它为什么会叫旗袍呢?其实“旗袍”只是民国时期民间“约定俗成”的结果,并不是官方称谓,民国官方文件和教科书中均为使用“旗袍”这个名词:

现藏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初次《服制草案》成文于1912 年,是一个纲领性文件,以后历次民国服制案都是在此基础上订立、扩充或修正的。文中并未对“旗袍”这一称谓有明确提及。 1929 年由南京民国 *** 公布施行的《服制条例》、1942 年由汪伪 *** “行政院”发行的《内政公报》所刊印的《 *** 服及国民礼服图式》及1931 年《杭州市 *** 教育周刊》刊载的《浙立省中等学校学生制服统一办法》中,尽管出现了与时传“旗袍”一致的样式,但并没明确使用“旗袍”这一称谓。 根据查阅的相关史料,也未在当时的中学教科书、介绍传统缝纫的教本或女校缝纫教材中发现任何与“旗袍”二字相关的信息。 故此可以判断:“旗袍”这一称谓并非流行于清末满、蒙、汉的旗人之间,甚至直至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建立,“旗袍”这一称谓都鲜有在官方文件、信函或公文中出现,而多用“女子礼服—衣”、“女公务员制服—衣”或“妇女礼服”等称谓。“清袍服”“旗服”“旗装”“旗袍”,不论称谓如何,有两点是可以明确的:一、这些称谓并非清末民初官方称谓中国近代服装时尚英文;二、这些称谓是后来 *** 所取,并非原先满族人自用。 由此可见,“旗袍”这种特殊时期自下而上产生的称谓,是时尚文化推动的产物,很像今天被官方和学术界逐渐重视的“ *** 语言”。(朱博伟 刘瑞璞《“旗袍”和“祺袍”称谓考证》)

“旗袍”这个称谓是到民国时代才出现的名词,并不是清代旗人称呼自己服饰的称谓:

包铭新《中国近代女装实录》

至于为什么民国人会“约定俗成”称呼旗袍为“旗袍”,一本教科书说的很明白:这是民国人对清代三百年统治时间的潜移默化下形成的“女子穿袍=旗女之袍”的历史记忆的表现。而清代汉女是穿裙的, *** 袍,所以到了民国时期突然流行起来女子穿袍,普通人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旗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 高中一年级

龚建培也有类似的观点:

龚建培《解读“旗袍”》

但是从一开始,就有很多人对反“旗袍”这个称谓,上述很多资料已经提及,不再赘述。在现代,很早以前,卞向阳教授就否认过民国旗袍和清代“旗装袍”的嫡生关系:

卞向阳《论旗袍的流行起源》

这种反对旗袍叫“旗袍”的风潮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 *** 达到了顶峰, *** 直接出台一项法令,把旗袍改名为“褀袍”:

早在1974 年元旦台北市“中国祺袍研究会”举行成立大会之时,王宇清教授主持并发表题为《祺袍的历史与正名》的主旨演讲,主张改“旗袍”为“祺袍”。提议当场获得大会通过,并成决议案,确立“祺袍”为当代旗袍的官方称谓,且著为会章条文,呈报主管官署核备,遂成定案,明载官籍。这便是“祺袍”一词的由来。自此之后, *** 学术界渐成共识,并在民间产生推动作用,形成一股正名之风。(朱博伟 刘瑞璞《“旗袍”和“祺袍”称谓考证》)

只是这种没有强制性的法令,是很难挑战民间习惯的,因此到现在 *** 民间和大陆也一样还是以“旗袍”称谓为主,但是 *** 的服饰学界始终不服气,时不时就要跳出来呼吁要为“褀袍”正名:

因此,旗袍除了拥有“旗袍”这个影响范围更大的称谓外,在香港和 *** 还分别叫长衫、褀袍。

⒍总结

㈠旗袍的基本特征早在明末清初的长袄上就已经出现。

㈡旗袍是民国20年代之后融合多种服装元素形成的中国近代女性服装。

㈢清代旗装并非民国旗袍直接源头,民国旗袍的源头是短袄长马甲和长衫,而袄裙本来就是汉装,长衫也是汉族文人首先穿着,疑似明式袍服依照清制改良而成。

㈣清末前文献未见“旗泡”一词的专门记载,旗人也未称自己的袍服为“旗袍”,旗袍一词民国后才见使用。将旗袍等同于旗女袍服的观点,不但混淆了“旗袍”与“旗人袍服”这两个历史属性完全不同的服饰概念﹔也忽略了辛亥革命、妇女解放运动等对服饰时尚的影响。

㈤旗袍称谓是民间俗称,民国时代的官方并未采用。

㈥旗袍在 *** 地区叫褀袍,在香港特区叫长衫,旗袍英文称呼“Cheongsam”是粤语“长衫”的音译。

主要参考资料:

⒈于振华《民国旗袍》

⒉龚建培《解读“旗袍”》

⒊朱博伟 刘瑞璞《“旗袍”和“祺袍”称谓考证》

⒋卞向阳《论旗袍的流行起源》

⒌包铭新《近代中国女装实录》、《中国旗袍》

⒍撷芳主人 (董进)《Q版大明衣冠图录》

⒎春梅狐狸《旗袍如何诞生?也许我们的狭隘,配不上这百年沧桑!》

注释

^《礼记·大传》记载“圣人南面而听天下,……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

^“清代男性服饰跟明代相比,有继承有变化。清代立国之初,在衣冠制度上,强调以满族服饰为基础,改革明朝的服制。这种改革主要表现在帝王与官僚的服饰制度上,对于一般百姓来说,最重要的是发式的改变,由此而来的是巾帽式样的变化。衣服形制的变化相对来说变化较小。”(钟敬文《中国民俗史》)

^“满清时期民用常服样式较多,这主要是分时期、分地域而各有所制。清初期除文武官吏外,一般百姓仍着汉式(也就是明末)便装,日后,清装逐渐多见。”(孙世圃《中国服饰史教程》)

^据林继平《李二曲研究》记载,康熙十二年,川陕总督鄂善再三邀请明朝遗民李颙(号二曲)去关中书院讲学,书院学台还专门 *** 了一套旗装送给李颙,但是李颙依然坚持穿汉服前往,并对迎接他的书院学台解释道:“仆非官僚绅士,又非武弁营丁,窄衣小袖,素所弗便。宽衣博袖,乃庶人常服中国近代服装时尚英文;仆本庶人,不敢自异。”就是说,在康熙十二年的时候,明式服装还是广大平民常穿的服装,而旗装只是官僚和军队的服装!

^1932年广西三江县“改良风俗习惯委员会”发布文告:“苗、瑶、侗人之衣裙一律改用汉服,以资节省、而一观瞻。”

^1940年1月,贵州黎平县对少数民族规定:每村寨40岁以下之妇女,从6月后、须改着汉服,并以短衣长裤为标准,不得着裙与佩戴银饰,违者分别情形处分其家长。

^《时尚百年》中对“倒大袖”袄裙是这样描写的:“上衣为大襟紧身短袄,衣摆呈圆弧形,后来也有较多是平摆的,摆长不盖住臀,衣袖长至肘,袖口一般为七寸,为喇叭形,也称“倒大袖”。裙为黑色,裙摆较大,为穿套式,长至足踝”。

^朱荣泉《女子着长衫的好处》 民国日报[上海]1920年3月30日

标签: 中国近代服装时尚英文

发表评论

穿搭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Robots|THML地图|XML地图
湘ICP备2023010424号